首页[宗盛娱乐]首页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,在农作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,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永恒的课题。本文介绍了我国小麦生产的未来市场需求,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,产业大而不强,产量多而不优、抗御风险能力不强、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。郭天财教授提出了小麦产业发展的新对策,树立绿色发展理念,增强小麦抗逆能力,以优质高产为目标,加推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,积极研发推广新型高效的作物化控产品和技术,促进小麦优质高产。
粮食是安天下、稳定民生、促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产业,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开新局、应变局、稳大局的“压舱石”。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,春秋时期《管子 枢言》:“一日不食,比岁饥;五日不食,比岁荒;七日不食,无国土;十日不食,无畴类尽死矣”。毛主席在《湘江评论》上说:“世界什么问题最大,吃饭问题最大”,习总书记说:“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,解决好13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;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,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”。
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口粮品种,生长周期长、稳产性好;全程机械化水平高;也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。抓好小麦生产,夏粮丰收有基础,口粮安全有保障。
小麦含有独特的面筋,可加工成种类繁多的食品,营养丰富,满足人类多元化消费需求。全球35%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,为人类提供约20%的蛋白质和热量,超过其他任何作物。
小麦生态效应非常显著。冬小麦冬春季覆盖地表,可减少裸露、抑制沙尘和扬尘天气发生,是北方人工大草坪。
小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:“人们改良了麦子,麦子也改变了世界;对小麦问题毫不关心的人没有资格当合格的政治家”。《人类简史》作者赫拉利也说:“小麦的短缺常常是革命的先兆,而小麦的盈余则是政治权力和安全的前提”。
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北、江苏5省夏粮播种面积、总产分别占全国的65.3%和75.5%,并且是商品小麦的重要调出区,在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中的地位极其重要。其中,河南省的地位尤其突出,2021年夏粮产量除了鲁、皖、冀、苏外,比其余20个省、市、区总产高224.4万吨,比全国平均亩产高77.7公斤。
中国是全球第一小麦生产大国,2020年我国小麦总产1.34亿吨,约占全世界的18%;平均亩产382.8公斤,自给率高,进口依赖度较低。
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、消费、进口大国(2020年进口1.4亿吨,其中小麦838万吨),且多数省份产不足需。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,疫情持续在国外蔓延,加之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,国际粮食产业链、供应链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。2021年8月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15个月来连续上涨,创10年来最高水平。
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国际形势复杂多变,粮食危机风险增大,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警钟长鸣。中国任何时候都不能让粮食成为软肋而受制于人。粮食关系到开新局、应变局、稳大局,一定要有风险、危机、忧患意识。
突出表现在产业大而不强、产量多而不优、抗御风险能力不强、现代化水平不高、品牌众多杂而不亮,结构性矛盾突出,缺乏市场竞争力。应“稳定产能、优化结构、降本增效、延链增值、绿色安全”,积极推进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续、更加绿色发展。
中国人均耕地1.52亩,仅为世界平均的40%,发达国家的1/4;户均耕地7.8亩,仅为欧盟1/40、美国的1/400(河南人均耕地1.1亩,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/5),且后备资源匮乏,随着城镇化、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,及生态治理、供给侧结构调整等政策影响,耕地面积还将减少,再扩大小麦面积潜力很小。
中国耕地呈现“中低产比例大(70%以上)、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(40%以上)、污染耕地面积大和有机质含量低、补充耕地等级低、基础地力低”态势。南方耕地酸化、北方盐碱化、东北黑土地退化和“非农、非粮”化问题突出,严重制约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提高(欧美耕地基础地力粮食生产贡献率70-80%,我国50-60%)。
中国人均水资源2200m3,为世界平均1/4,淡水资源总量2.75万亿m3,占全球7%左右,且分布不均,地下水超采、地表水富营养化等问题突出,灌溉水利用率仅30-40%,而发达国家为70%以上。在旱季和缺水地区,水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。
我国复种指数高,对化肥、农药依赖性强,施用不科学,利用率低,导致生态环境污染、生产成本高、种粮效益低、耕地质量退化、养分失衡,成为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重要限制因素。我国农药年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3倍多;亩均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4.1倍;2020年全国三大主粮化肥、农药利用率为40.2%、40.6%,较2015年分别提高5%和4%,而欧美分别为65%和50-60%。
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,自然灾害呈“类型多、频次高、强度大、范围广、危害重”的特点,加之整地播种、肥水管理等不到位,自然灾害和病虫等生物灾害发生频繁,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。据统计,中国年受灾7亿多亩,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,造成的减产损失率由正常年的10%左右升到20-30%。灾害类型有干旱、冻害(冬季冻害、早春冻害和低温冷害)、干热风(高温低湿型、雨后青枯型、旱风型)、高温、小麦湿害(渍害)、小麦穗发芽及“烂场雨”危害。其他如锈病、赤霉病、全蚀病、茎基腐病,蛴螬、蚜虫、红蜘蛛、吸浆虫等危害。
中国粮食平均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,增产潜力大。中国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大豆单产为世界先进水平的63%、65%、54%、52%,小麦平均单产与高产记录还有差距,河南2020年平均441.0公斤,全国平均为386.5公斤,与全国的高产记录855.2公斤有很大的差距。中国农业科技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8.3%,发达国家为70%-80%。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小麦单产的潜力很大。
我国小麦结构性矛盾突出,优质麦刚性需求,已成为国内市场短板 (国内强筋麦需求600-800万吨,产量为350-400万吨)。进口麦质优价低,冲击很大。虽然我国小麦粉、挂面、方便面等产量很大,但产业规模优势不突出,大路产品多,知名品牌、精深加工产品少,优质专用绿色产品更少。
近年来新品种“井喷式”涌现 (“十三五”全国审定各类型品种1.68万个,比“十二五”增加117%;河南通过国审和省审的小麦品种319个,低水平重复品种多,突破性品种少,同质化问题突出 ),但质量稳定达标,产量抗性表现突出,农民真正愿种、种子企业繁育经营安全、企业和市场线
2019年我国粮食亩均产值999.1元,比2015年降10%,总成本上升1%,亩均净收益除水稻微利外,小麦、玉米、大豆等均由正转负。粮食生产成本高主要是人工成本 (2018年人工成本占农业生产成本比重为30-40%,而美国为5-10%;稻谷、小麦、玉米、大豆人工成本分别是美国的3.9倍、13.9倍、12.1倍和7.8倍)和 土地成本 (2010-2018年中国稻谷、小麦、玉米和大豆土地成本分别上涨了66.24%、74.50%、66.15%和71.11%,亩均土地成本是美国的1.4-3.0倍)。2010-2020年小麦亩均生产成本721.57元,最高850.16元,最低485.84元;亩均纯收益303.53元,最高426.49元,最低60.09元。
农业是弱质产业,种植业效益最低,市场和自然风险大,全国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400多个,产量占全国的54%,但产粮大县均为财政穷县,政府“要粮”与农民“要钱”矛盾突出,危及粮食安全 (欧盟和美国农民收入的40%;韩国、日本、瑞士等国农民收入中有60%来自政府补贴)。
世界强国均是农业强国,中国“大国小农”,农业现代化是短板。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0%,美国全部实现机械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;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%,发达国家70%-80%;美国平均1个农民的产量约等于中国236个农民的产量。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。
预测2030年我国谷物需求7.1亿吨,需年增100多亿斤,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(31个省市自治区粮食浄调出省由2003年13个减到5个(黑龙江、吉林、河南、安徽、内蒙古),其余多省粮食自给率下降)。必须把高产作为永恒目标,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品种,集成配套栽培技术,依靠科技创新,确保产量稳定提高 。
提高粮食产量一是扩大面积,二是提高单产。中国人多地少水缺 (人均耕地、水资源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2/5和1/4 ), 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。必须落实“张牙齿”耕地保护措施和占补平衡制度,坚决杜绝“非农化、非粮化”,稳定面积,依靠科技提高单产,确保产量稳定提高、供给安全有效。
小麦产量是由品种、环境及其互作实现的,是多项技术综合作用结果。种子是高产优质高效内因和一切技术措施核心载体,解决种子“卡脖子”不能忽视其他措施作用 ( 打好“整地播种、培育冬前壮苗”两个基础,抓好“春季、后期管理”两个关键,科学促控,实现穗、粒、重协同提高)。
按照稳粮增收、提质增效、节约资源、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目标,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,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土、肥、水、药利用效率,实现小麦生产能力稳定提高、资源利用高效、产地环境良好、产品质量安全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。
加快研制节水节肥节药节地、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及配套栽培集成技术;积极推动“一控两减三基本”和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;持续培肥地力,加快土壤污染治理;发展节水农业,提高肥水利用效率;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、绿色防控,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,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,让老百姓吃上绿色安全、健康放心的加工产品。
按照“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、品牌强农”要求,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以创新驱动、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,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和调优高产栽培技术,“抓两头(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),带中间”,延长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,打造供应链,着力提高国产小麦质量效益和竞争力。我国强筋优质小麦与国外优质的小麦品质上还有所差距。
稳步发展优质小麦,应在在政府引导、企业参与、农户自愿基础上,充分发挥规模化种粮主体的示范作用,购销企业和经纪人的纽带作用,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,金融部门的保障作用,保险部门的兜底作用,积极推进“四优四化”(布局区域化,经营规模化,生产标准化,发展产业化;专种、专收、专储、专用),稳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,不断优化提升品种品质结构。
按照“提品质、增效益、创品牌”创新发展战略,应借鉴美、澳、加等小麦主要生产和出口国的经验与做法,着力打造中国小麦品牌。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小麦优质优价政策,加大中国传统食品加工品质研发支持力度,实现“三链”同构、“三产”融合,不断提高国产小麦市场竞争力。
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研制适宜轻简化、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装备,着力提高规模机械化、智能精准化、精简高效化水平,提高土地产出率、劳动生产率、科技贡献率和现代化水平,让农民种地扛上“金扁担”。
应完善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补贴和奖励等政策,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,确保粮食生产大省、大县和种粮食的农民种粮食不吃亏、得实惠、能发展;农户应依靠科技降低成本,提高产量和效益。小麦全生育期240多天,环节很多,周期很长,2003年亩均纯收益仅166.91元,效益低。种粮大县也是财政穷县。
今年9月份尿素价格较上年同期高50%,种子零售价每公斤高0.5元左右,农药价格涨幅1-3%,加之柴油价格上涨、机械作业困难费用增加,预计今年麦播生产成本涨近100元,其中:化肥55元,耕种作业肥30元,种子7.5元,农药1.5元。
冬小麦生长期长达8个月左右,种于晚秋,眠于冬季,长在春季,收在初夏。其间气候复杂多变,加之整地播种、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,导致干旱、渍涝、冻害、穗发芽、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和病虫等生物灾害发生频繁,对小麦产量、品质和效益影响很大。2021年7-10月8日河南13次大到暴雨,频次高、强度大、范围集中且高度重叠,全省平均累计降水1086.9毫米,是常年年总降水量744.6毫米的1.5倍,农作物受灾面积1515万亩,积水425万亩,其中成灾978万亩,绝收521万亩。
把抗逆稳产作为重要目标(如抗倒伏、倒春寒、穗发芽和综合抗病性等),培育抗逆性强、稳产性好、适应性广的“好种、好管”品种;选用布局品种首先要考虑安全性。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提高产量,提高作物品质,在抗逆减灾方面,植物生长调节剂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,具有很大潜力。
按照“灾前预防、灾中防控、灾后补救”要求,强化监测预警,创新应变栽培与灾后补救措施,减轻灾害损失,实现“大灾之年少减产,小灾之年保稳产,无灾之年多增产”。
作物化学调控是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与现代栽培技术紧密融合,通过对作物内部信息系统和外部环境“双重调控”,更有效调节改善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和产品器官发育、增强抵抗各种逆境灾害能力、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, 使作物朝着预定目标设计的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。
作物化控产品和技术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;作物化控产品和技术应有还存在一些问题;积极研发具有原创性核心知识产权且效果显著、价格低廉、环境友好的新型作物化控产品
与配套技术,是非常重要的;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,加强与其他学科协作,坚持“研究—示范—推广”三步走,使化控产品能真正发挥作用。